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蔚旻接受廣東廣播電視臺采訪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年“卓粵”計劃,是廣東“十年磨一劍”的決心。一方面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另外一方面打造足夠寬松的科研環境。為科研工作“松綁”“減負”,是近年來廣東積極創新體制機制的主題。比如,全面推行省基金項目“負面清單+包干制”改革政策,不設“條框”只設“紅線”,讓科研人員擁有更大自主權。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孫蔚旻:
現在越來越多的科研項目實行“包干制”是一項很好的舉措,因為我們做科研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很難在項目還沒開始之前對各項研究成本有準確的預判,“包干制”實施的話,大大節省了我們在經費編制、預算編制、還有成本核算方面的精力,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我們的精力,去投入到這個科學研究當中,去抓住更深的這種科學問題。
科研場景
目前,我們團隊針對礦區污染環境生態修復重要需求,以“微生物解毒提質地球化學過程”為核心,解析礦區微生物解毒提質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其微生物機制,在礦區金屬解毒、礦區養分固定及礦區植物-微生物協同修復三個方面開展研究,并取得了創新成果。近期,我們獲得了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卓越青年團隊項目資助,我們將繼續深入開展合成微生物組在礦區解毒提質方面的研究,深入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來源:
廣東衛視《廣東新聞聯播》(視頻有節選)
原報道鏈接:
https://m.itouchtv.cn/article/424fff535c3aff8a20968323906ee4d0?shareId=QDlvtR6C